今日立秋,對于大部分人來說,立秋可能僅僅代表著某種氣候的變化,預示著秋日的到來。但在古代農業社會,人們除將立秋視作天氣變化的標志之外,更為重要的是,立秋后第五個戊日還是一年一度的秋社日。秋日是豐收的季節,作物生長于大地之上,因此農民將土地看得十分重要,在秋社日這一天要對土地神進行祭拜,以求得土地神的庇佑。
立秋,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,立秋一般都跟七夕緊鄰,不是立秋在前就是七夕在前。而“秋”就是指暑去涼來,意味著秋天的開始。到了立秋,梧桐樹開始落葉,因此有“落葉知秋”的成語。從文字角度來看, “秋”字由禾與火字組成,是禾谷成熟的意思。不過由于中國的地域廣闊,秋天落葉在中國很多地方是沒有的,但是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卻是普遍適用于中國絕大部分區域,只是收獲的果實不同而已。